9月18日,人文学院明德微课堂在一教307教室举行科普讲座。主讲教师李秀娟以“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为主题,深度剖析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特征与蕴含的科学规律,为人文学子架起了一座探寻农耕文明、领悟农业智慧的桥梁。

李秀娟老师以“立竿见影”的成语为引,以生动的讲解带领大家走进二十四节气的世界。她从二十四节气的产生、特征以及内在的科学性、现代启示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她指出,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华先民对时间进行精细划分的智慧结晶,自西汉定型沿用至今,是兼具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更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时间体系的完美融合。节气具有鲜明的特征,既反映出气候、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又与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紧密相连,堪称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指南”。她强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与农耕生活相伴而生的产物,在中国人心中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和悠久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中国智慧,对当下解决农业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李秀娟老师寄语大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能自觉担当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守护这份智慧的结晶,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生机活力,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撰稿:徐云娜 初审:李秀娟 终审:高千秋)